BBO,必博娱乐

媒体成工
标题:中国教育报:弘扬中国特色 唱响大学新声————2018全国高校新闻宣传研讨会扫描
媒体成工
当前位置: BBO,必博娱乐 >> 媒体成工 >> 正文
中国教育报:弘扬中国特色 唱响大学新声————2018全国高校新闻宣传研讨会扫描
发布时间:2018-07-16     来源:成工院管理员—宣传部

近日,党委宣传部部长冯瑛在参加2018全国高校新闻宣传研讨会时,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畅谈高校教育改革和新闻宣传工作:“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扎根在我们当地所需的产业行业的大地上,走融合创新之路,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融合创新,就是要对接产业链,优化学科专业体系,构建以‘产教五融合’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教育报》2018年7月16日第五版登载)

以下为《中国教育报》报道全文:

弘扬中国特色 唱响大学新声

——2018全国高校新闻宣传研讨会扫描(上)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高校宣传队伍,推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改进创新,日前,来自全国150余所高校宣传骨干齐聚一堂,就新时代下高等教育的改革、拔尖卓越计划10周年与创新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交流讨论。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战略室主任  马陆亭

总书记在5月2日北大座谈会讲话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今天在校的大学生,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时间点上是完全重合的,他们将全程参与这过程。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要为支撑这个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服务,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一流大学的形成,一定要强调服务功能。教学是大学的本职功能,一流大学需要根植于社会服务功能,具有不同的模式。在新时代,大学的目标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支撑的,要培养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培养人社会化和人自身完善的一种手段。

我是学工科出身的,对结构情有独钟。有的人可能觉得我保守,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当高等教育走向了大众化,走向了普及化以后,肯定是多元的。在什么都对的时候,我们到底宣传什么,如果没有主心骨,就可能会犯错误。这个时候就需要往回收,这种往回收就是结构化育人。

在当今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我们有这样一些困惑。其中一个就是质量的困惑。

我们过度地重视知识,将任何考试都归结为知识点的学习。奥数本身没有错,是培养我们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错在把知识当作一切,这样会产生高分低能。什么叫高分低能?比如,我不知道自己的外语水平高还是低。虽然我的英语考分很高,但我不愿意跟外国人待在一起,因为口语能力不强,我得绞尽脑汁想如何交流,这就是典型的高分低能。

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出来的人,不能质量上有问题,要担负起国家振兴的伟大重任。

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怎样去培养?首先要有专业学习和课堂教学,其中课堂教学包括知识、技能、思维,当然技能有的是在实践环节完成的。实践环节是把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转化为真正能力的过程,同时还要有环境的熏陶。

每个学校要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你骨子里的东西,这就是一所大学的特色。当我们认识到这种特色,再去扩展,这就是环境熏陶,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个熏陶,积聚正能量,让学生成为这样的人。只有成为这样的人,他们走向社会,才更加无愧于我们的时代,真正实现了这一个目标的要求。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提出时,有一些争议,有学者认为都中国特色了,还如何世界一流,意味着世界一流只是个完全客观的标准。我认为世界一流应该有很多不同的模式,这样才能为我们提出中国特色找到理论的根据。我们需要有一定规律,需要扎根中国。所以,办大学需要考虑我们的传统、国情,需要考虑共同的规律和支撑条件。

世界是多样化、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也是如此。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应是丰富多彩的,要根据各国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现实国情和不同发展方向来进行抉择,而不能走趋同的道路。只有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才能在服务国家与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健康网红”唱响高校声音

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应飚

当前,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前后,我们把这个阶段叫作1.0阅读时代。那个时候,人们有了电脑,上网变得非常方便,可以从互联网上轻松获取资料。但是,这一阶段的新闻传播性质并没有改变,依然是媒体提供信息,读者收看信息。新闻传播的核心角色还是媒体。

到了2005年,博客、论坛出现以后,是新闻传播的2.0时代,传播的核心就转向了人。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言,这个阶段的网络舆情也开始多了起来。

到了新闻传播3.0时代,微博、微信出现,这个阶段的核心是每一个个体,也就是我们不需要写东西、写文章,人家写了你转发,你也成为一个传播点。可以看出,新媒体和一些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之处——它是一次传播的革命。要占领受众的朋友圈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想尽办法。浙江大学在做微信的时候,我给他们提一个要求,就是转发量,要占领大家的朋友圈。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爆炸性的传播效果。这是新闻传播3.0时代的特征。

新闻传播4.0时代是什么?现在还没人提出来,但在我看来,它应该是像“头条号”一样的“智媒体”,也就是基于大数据的传播。但应当看到,新闻传播的4.0时代实际上是一种内容的回归。“头条号”的好在于,它让人们着重于内容,而不用再去花太多的时间在传播上,因为传播将全由它来完成。

作为高校的宣传部门,我们也在思考怎样来做新媒体,其中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健康网红”。今天,“网红”这个词已经被用坏了。所以我们在前面加上健康两个字,表示跟互联网上其他“网红”的区别。在浙江大学,我们把物打造成“健康网红”,也把我们的人打造成“健康网红”。在学校新媒体宣传中,有双双升学帝国理工大学的学霸双胞胎姐妹,有人性化的“双十一”快递体育馆。这些都可以成为高校借力新媒体打造的新型“网红”。

新媒体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现在,很多高校想到了收学生手机的办法,以保证课堂效率。但是浙大没有这样做,相反,浙大还把每个教室的WiFi做得非常流畅。一方面给老师以压力,课讲得不好,学生全部低头了。另一方面,如果老师讲得非常好,一个很精彩的知识讲出来,学生马上就可以上网查阅。

移动互联网的网民结构,其实也是整个互联网的网民结构。有调查显示,10岁到40岁之间的互联网受众占85%,40岁以上的互联网受众只占15%。我们高校宣传工作所面对的学生和老师,几乎都在这个范围之内。另外,有研究表明,人们接收移动信息最多的场景在卧室内或交通工具上,而信息浏览量最高的时段在晚上9点—11点之间。因此,高校公众号的文章推送选在这一时间段内,将更有益于传播。

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就要让大家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具体来说,在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怎么样在众声喧哗中,让我们的声音最响亮;另一个是如何在众说纷纭中,让我们的信息最可信。

要想解决第一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写出好的东西,引起别人的注意,如果一篇报道只有写的人和被写的人看,那说明这次传播没有真正实现。就新媒体来说,高校应当在标题上花足功夫。浙江大学的新媒体标题制作专门有个微信群,很多的编辑在一起讨论标题。高校宣传的新媒体标题既要新颖,又不能成为纯粹的标题党。现在网上有很多纯粹的标题党,营销号可以这样做,但高校不可以这样做。所以,标题既要吸引大家,又要实事求是。

再说第二个问题,让信息更可靠,其实就是对内容的要求。我们最终目的是要让别人看内容,宣传工作的本源要搞清楚,终究我们是要把好的内容提供给大家。所以我们要提供最可靠、最有权威性的内容,这样才能长久。

媒介新生态下的变局与变化

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副总编辑  张显峰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媒体人,对媒体融合仍有着美丽的误解。

习近平总书记首提媒体融合是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说,宣传思想工作者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重点是说手段创新,核心还是服务内容传播。

所以,我更愿意谈媒介新生态。媒介新生态就是我们所处的大时代、新时代。这个时代,人类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生活严重虚拟依赖;人工智能、移动互联技术重新定义一切,包括新闻;新闻业身处全新的媒介生态中,旧有的秩序被打破,新的传播秩序有待研究和建立。

当整个社会都在互联网、物联网构建的全新物理空间中运行,社会与媒介呈交互态,今天的媒体已经不是过去的媒体了。显见的变化是:媒体的业态变了,物理形态不再是单一的传统介质,它几乎是依附于万物的形态;内容的语态变了,生产呈现不仅仅是文字、音频、图片、视频,新技术已经完全可以让人身临其境;传播的时态变了,不是简单的时序上的线性传播,而是超越时空的几何传播、无限的传播。

当下谈新闻、谈宣传,必须看得见这些变量。具体到新闻来说,至少已经发生了以下的变化:

一是新闻供给渠道变了。过去传统媒体时代,新闻是垄断性供给、选择性传播,让你知道什么,你才能知道什么;现在新兴媒介时代,新闻是即时性供给、人际化传播,你想不知道都难。

二是新闻的地位变了。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接触媒体是以消费新闻为主;新兴媒介时代,媒体成了工具,人们往往以获取资讯为主。

三是新闻的定义动摇了。什么是新闻?以前,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是新闻,大家都不知道的事件是新闻;现在看,这一条当然适用,但还有一点,刚刚被激活的事实也是新闻,就是可能事件发生在过去,但现在因为某个由头大家都关注它了,它就是新闻。现在还有一个趋势,知识新闻比以往更受欢迎,知乎等产品就是例证。

四是传统新闻理念被颠覆。过去,新闻往往是小概率事件,要讲时效性、接近性、趣味性……西方新闻说人咬狗是新闻,因为它概率小,概率越小,新闻性越强;现在,大数据、人工智能颠覆了传统新闻理念,反而是发生频次越高的事件越能成为新闻、越能形成广泛传播、越能形成舆论。

那么,在这种变局和变化之下,有没有什么是不变的呢?我认为有。那就是新闻业的核心仍然是内容,内容为王是新闻业永恒不变的规律。

我们可以看到,去年以来百度、腾讯、360、今日头条等大平台都在聚焦一件事情,就是内容。过去将近十年,这些平台都是在技术上玩命,但事实证明,再好的平台没有内容也就失去了活力和粘性,因此他们纷纷出台计划和政策,网罗优质的内容生产者,用先进平台为内容生产赋能。

所以,对于专业媒体和职业媒体人而言,互联网平台最稀缺的内容恰是最该强化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相信这是内容生产者极好的时代,而且只会越来越好。《纽约时报》的数字付费收入比去年增长了接近50%,全球总订阅人数接近1000万。《华盛顿邮报》的数字订阅用户也已经超过100万,比去年的成绩翻了一倍。

当然,我们说内容为王的前提是好的内容,新闻业也需要一场内容的供给侧改革。

现在媒体技术太发达了,任何内容都会拥有渠道。所以我们看到,庸俗的文化产品铺天盖地,在传播上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倾向。

专业媒体还是应该有坚守,多做信息求证,平息受众信息恐慌和价值观恐慌。起码要少生产垃圾信息,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这是一种美德。回归过程,回归我们的事实、故事和细节本身。

?观点扫描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顾红亮

从代际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一代一代年轻人接力推进。高校宣传工作需要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推出多样化的宣传作品,引导青年学生心系社会主义,心向民族复兴大业,引导青年学生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他们的智慧,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于洪良

当下,“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宏伟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夯实教育自信,勇担当善作为,与新时代新要求对标对表,久久为功,行稳致远,无问西东,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走好教育强国长征路。

成都工业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冯瑛

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扎根在我们当地产业行业所需要的大地上,走融合创新之路,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融合创新,就是要对接产业链,优化学科专业体系,构建以“产教五融合”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

黑河学院宣传统战部科长 张巍

教师师德是重要的隐性育人资源,良好的师德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教化作用。教育者亦先受教育,通过师德培训教育、师德自我养成、典型先进带动,致力培养立场坚定、底色鲜明,手里有标尺、眼中有学生、心中有爱意的新时代“园丁”,实现大学成就师者,师者缔造大学,师者涵养学生,学生反哺学校的良性教育生态循环。

西安石油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 李国武

加强中心组制度建设,保证真学;加强学习型班子建设,力求精学;创新学习方式方法,达到活学;狠抓集中学习研讨,促进研学;学以致用促进发展,务求实学。健全高校党委集体学习制度、学习培训制度、专题调研制度、通报交流制度、评价考核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通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促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新闻中心 王瑜

如何讲好民办高校故事,让人们亲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历程,见证民办高等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感动之举,是我们每一个民办高校宣传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责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民办高等教育宣传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宁德师范学院团委书记 张秋良

紧紧围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鲜亮底色,坚定不移地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自身的本职主业,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红线贯穿于团学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为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自己应有贡献。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吴让汉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抓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和师范生在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的工作中,坚持做到:追求有高度,思想有向度,道德有厚度,视野有宽度,言行有法度,教育有温度,专业有精度,脚下有力度。

扎根中国大地 擦亮大学底色

——2018全国高校新闻宣传研讨会扫描(下)

研讨主题1:

改革开放与高校改革发展

■南开大学宣传部副部长马长虹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伴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大量投入和大力支持,高校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经费增长、科研投入、人才引进、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迅速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重大原始创新的突破、人才评价机制的转变、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等,都对高校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这种要求更加迫切。

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着为谁改、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绝不只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变革。高等教育应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如何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育人的出发点,作为深化改革的目标。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作为科研攻关的主战场,高校科研方向的调整、人才的引进、评价机制的改革都要为实现自主创新强国的目标而开展。

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需要尽快完善高校治理体系,调整资源配置,改革人才、教师、学生评价机制,创新育人模式,改进服务支撑,推动加快产学研一体化。这是高等教育改革、转变为内涵式发展的关键环节。

■苏州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丁姗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一招。40年来,高校早已从象牙塔转变为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这种力量释放的过程,是与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的理念联系在一起的。

强化校地联系是高校发展的基本共识。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既关注学科前沿,也做出惠民项目。在社会服务方面,把地方遇到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上,让研究沾着露水、带着泥土、冒着热气。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与所在地区的对外交流合作保持默契。

新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与之匹配甚至略微超前的高等教育布局,高校与地方共生共融的局面也将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进一步深化。

■宁波大学宣传部副部长张芝萍

很多大学是在改革开放中诞生、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大学的价值在于什么?其实就在于它对社会的贡献度,与社会发展的切合度有多大。这几年,无论是宁波还是浙江省,集合了很多学校高科技人才的智慧,为社会创造了很多的财富。因此,我一直有这样观念,高校培养的人要看对社会的经济引领贡献有多深。这是一所大学真正的责任和使命。

■汕头大学新闻中心主任余珊燕

汕头大学是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就没有汕头大学的创办和发展,也没有汕头大学教育改革的探索和对国家高等教育所起的试验田作用。可以说,改革创新是汕头大学最重要的基因。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育者首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和改革勇气,创造经验向全国高校推广。从汕头大学30余年改革发展之路看,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改革创新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其次,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培养出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济南大学宣传部部长丛晓峰

高校的兴盛必然带动社会的发展,一座著名的城市必有知名的大学,牛津、剑桥就是最好的例证。

大学与城市共荣共兴,高校要和社会发展相辅相成。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和文化第一软实力这“四个第一”的重要结合点,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而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会对高校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高校要和社会发展相契合。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发挥着引领社会的作用。高校发展方向要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做好立德树人这篇大文章,努力培养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武昌理工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邓万民

民办高校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先锋队和中坚力量。民办高校改革创新的优势在于:一是没有公办高校那么多的包袱;二是民办高校有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优势,没有束缚,机制灵活;三是民办高校没有公办高校那些传统惯性,如思维定式、制度惯性、机制惯性等,可以甩开膀子创新发展。

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改革竞争中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要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任何一所民办高校要想办成“双一流”,一定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要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聚焦特色,重视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专业素质扎实、通识素质过硬、创新素质突出的应用型人才。

研讨主题2:

拔尖卓越计划与创新人才培养

■华中科技大学外宣办主任王潇潇

加快“双一流”建设,聚力内涵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坚持学科发展,建设新时代卓越华中大。一是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二是“三颗明珠”成为华中大国家级创新平台,创新项目的承担能力大大提升,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三是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在校举办的时机,打通中央及地方各级媒体渠道,打造华中大创新创业新名片。

■上海财经大学宣传部部长章益国

拔尖创新性人才培养,说白了就是要让下一代的拔尖创新人才有机会“亲炙”上一代的拔尖创新人才。其实把一流的学生凑到一起,相对比较容易,但凝聚一批学术卓越同时又能倾心本科育人的教师,形成一个有机团结的师生共同体,也许很难。

我们很难想象把屈原、司马迁、牛顿、拜伦、达尔文、尼采、爱因斯坦、维特根斯坦、弗洛伊德、福柯放到一个班里,然后让马克思当班长、“教育家”卢梭做班主任。天才的情感振幅往往比一般人要大得多,他们之间的离散性也更大。最佳策略是把他们集中管起来吗?从学校角度看,更强化的教育制度会显得有所作为,其实很多学生,可以循轨以最严格的教育管理对待之,成才的概率会更大。但对天分很高、以人才期之的学生,各类拔尖计划只是提供一个平台,养成小共同体内的纯粹求知、独立自由、追求卓越的精神氛围尤其重要。拔尖人才不是教育出来的,而只能是自我教育出来的。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合肥工业大学宣传部部长胡兴祥

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围绕这些问题,学校一直在思考,在探索。

拔尖创新人才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呢?个人以为,扎实的数理基础十分关键,没有一流的数理基础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创新人才;广博的知识,尤其是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十分重要,这是人才厚积薄发的原动力;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与氛围必不可少,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就是要在高校大力营造良好的育人导向,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舆论氛围,激发创新人才成长的内生动力。

■河北工业大学宣传部部长陈鸿雁

工业人才培养一定要适应工业社会的发展。“工学并举”就是工程教育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新的历史时期,“学”主要指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工”主要指以经济建设特别是以工业发展为主体的高等工程教育实践环境;“工学并举”就是努力构建工程教育与产业经济建设有机联系,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常委、宣传统战部部长吕冬诗

我个人认为拔尖人才培养不是掐尖人才培养。精英的产生不是靠把一些尖子生聚到一个班里,而是在大类培养过程中实践历练产生的。高校的精英人才培养应该有自己的愿景、使命和特色。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中国船海领核领域重要的科研基地和人才摇篮,学校育人品牌和特色正是愿景、使命、特色、实践的交合碰撞中发展形成的。

哈尔滨工程大学深刻理解“尖端”与“集中”的办学内涵,逐渐在历史的积累和自身发展的使命中凝炼出特色办学方略,为祖国的海防事业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中国民航大学宣传部部长王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这一基础性工作中明确指出,贯穿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部门,我们应该做什么?一是将校园媒体搭建为实践育人平台,凸显文化育人、新媒体育人功能。二是以提升传播力为重点,强化新闻舆论引导功能。三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造就有信念、有本领、有担当的“准民航人”。

研讨主题3:

师德师风建设与高素质教师队伍

■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蓝晓霞

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基础性工作,无疑是重中之重。从宣传工作切入,就是要做自己该做的事,做别的部门做不了的事。在理念上,既要聚焦重点,立足主业、服务主业;又要主打特色,发挥优势助力主业。做大做强思想教育、新闻宣传、文化建设三大宣传工作主业,充分发挥宣传工作特有优势,主动服务教师队伍建设这一主业。

在实践中,宣传工作要积极适应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对宣传部门统筹职能要求更高、创新要求更加迫切的新形势,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努力在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中有所作为。第一,打好牵头抓总担当牌,思政主线贯始终。第二,弹好业务统筹钢琴曲,细实用力谋创新。重点做好典型宣传、主题宣传、理论宣传、新媒体宣传,内外宣传紧密配合,提高学校内在凝聚力和外在影响力,增强教师荣誉感自豪感,切实发挥宣传鼓劲的集聚效应。同时,把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持续增强教职工归属感自信力。

“有为才能有位,根深才能叶茂。”宣传工作必须苦练内功,精耕细作,提升工作本领,推进工作创新,不断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实现自身价值。

■华中师范大学宣传部部长王长华

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用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这既是国家的期望,也是师范院校的责任、使命与发展方向。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明确“管、学、导、育”四大关键环节,推进教师政治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人格素养一体化发展。二是强化师德养成。在全社会带头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带头履行立德树人核心使命。三是坚持示范引领。通过选树宣传教书育人典型,弘扬当代教师风采,明确教师队伍建设提倡什么、坚守什么、反对什么,激发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激励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崇德向善。

■太原理工大学宣传部部长李吉明

高校教师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培养高尚情操的重任,高校办学中,学生模仿的第一对象就是教师。只有时刻看重自己的身份,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让学生信赖、信服,才能让学生感到言传与身教的和谐之美,进而发自内心地认同和接受,实现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只有抓牢师德师风这个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才能建成“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队伍,才能真正做到脚踏实地、矢志钻研、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才能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西南交通大学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汪铮

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三方面的提升。把思政专题纳入教师发展计划,开通职称“双通道”,形成思想政治与业务发展相互融合的双螺旋DNA。在实践中形成“参培—实践—研讨—反思—提高”的教师支持链条,让老师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了解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燃起教学热情,乐于投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尝试教学创新,提升教学能力。

■东南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李小男

师德师风建设主要画好四条线。第一条线是制度和规章的底线,构建考核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第二条线是目标准线,锁准一流定位,明确家国担当,承担起一流大学建设中教师的应担之责,有大目标才会有大成就。第三条线是培养的基线。为青年导师的成长奠定一定的基础,跟学校青年教师的挂职锻炼、扶贫工作紧密结合,拓展实践能力。第四条线是榜样的标线。树立典型榜样,注重团队发展,借助榜样的力量来影响BBO,必博娱乐的人。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07/16/content_503084.htm?div=-1




郫都校区

成都市郫都区中信大道
二段1号
611730

宜宾校区

宜宾市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路三段9号
644000

   Copyright ? 成都工业学院 [网站维护] 蜀ICP备1400649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0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