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O,必博娱乐

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
陈毅

BBO,必博娱乐: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三载求索满硕果 再启征程万里阔

【时间:2022年09月29日 15:39】 【栏目:媒体看学校 【来源:成工院管理员—宣传部】 【编审:党委宣传部】

学院教师团队。

□马院宣(图片由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供)

2019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根本遵循。三年来,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以全国样板党支部建设为着力点,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聚焦铸魂育人,创新方式、深化改革,大力培养新时代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充分彰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

党建引领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改革的关键环节,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学院从战略高度认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完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评价和支持体系,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针对学院党员多的特点,学院将党支部建在教研室,成立“党员名师工作室”“党员博士工作室”,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骨干教师优势,将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到实际教学科研工作之中,激发每一颗红色细胞的活力。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学术水平的前提。学院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严把教师政治关,重点考查引进教师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表现;结合学院的基础状况,构建“教育部、省、学校、学院”四级联动培训体系,分层分类选派不同教师参加教学、科研、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培训;现已形成学校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正职讲思政课的良好氛围;持续开展、完善集体备课活动,由教研室教师轮流对所授教学内容进行“说课、研讨”;加强课堂督导,由学院二级督导组成员对全院教师课程进行“听课全覆盖”;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度;通过设立学院“教学质量奖”和“人才培养专项奖励”,对教师给予激励,充分激发教师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的积极性。

三年来,学院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支部成员深耕教学科研工作,成果丰硕。学院获批四川省教师党支部书记“对标争先”双带头人培育单位;1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6位教师获省级“精彩一课”讲课比赛特等奖等讲课比赛荣誉,学院2次获评年度考核优秀、2个教研室获评校级优秀教研室、9位教师获校级荣誉称号。

铸魂育人 深化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按照“主讲课堂+专家讲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的思政课教学新体系,开展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注重顶层设计,加强思政课建设的领导管理、统筹规划和制度保障。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工作,成立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小组,出台《中共成都工业学院委员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方案》《中共成都工业学院委员会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系统谋划、守正创新,不断改进思政课工作,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规律。

深化课程改革,发挥思政课思想引领的主阵地作用。围绕“八个相统一”的核心要求,积极推动系统讲授、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模式不断转型升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搭建微平台,通过注册微信公众号、设立思政课栏目等,用活泼生动的网络语言分享、分析社会关注的问题,弘扬社会正能量,引导学生正确思考;运用微手段武装课堂,在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微讨论、微案例、微阅读、微投票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以“三融合、三结合、一分为二”的教学创新,将经典著作、专业背景、时事热点融入思政课,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讲授与互动相结合、整体与个体相结合,将单一课堂渠道分解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两条学习渠道,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以专题教学、体验实践模式,打破章节教学常规,设置专题,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提升课程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达到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目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以“形势与政策大讲堂”为引领,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为突破口,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平台,以学生社团、新媒体为桥梁,以同城同省协同为延伸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在规范课程管理、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拓展教学空间、丰富教学资源、创新实践形式、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课程建设之路。整合实践教学,开拓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管理,提升实践教学的课程质量。通过深化课程改革,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累计选课学校145所,选课人数达40余万人次),省级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学院教师主持教改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新增省部级教改项目立项5项。

协同育人,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按照《成都工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通过前期在智能制造学院、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开展课程思政项目试点工作经验,协助职能部门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承担学校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探索实践、引领示范、指导咨询、标准研制、资源库建设等职能。在各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宣讲10余场,组织专业课教师多次参加课程思政培训,鼓励思政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课程、专业和团队建设,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合力打造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展的育人体系,努力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教师参与的课程思政项目中,获批省级思政精品项目2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

知行合一 彰显马克思主义学院育人特色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发挥红色文化育人作用,聚焦“思政铸魂·红色引领”,打造“红色课堂”“行走课堂”,把党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讲新、讲实、讲活,引导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鉴往知来中不断强化使命担当。

学院结合丰富的本土文化和红色资源,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创新意识和责任担当。在课程建设中,将学校百年历史积淀的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到课程中,充分挖掘陈毅红色文化资源,并与邓小平故居、陈毅故里、建川博物馆、昭觉县悬崖村、雷波县莫红乡等10余个校内外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教师、学生开展实践教育搭建平台;建设“马到成工微教室”,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打造各类具有时代感、创新性、实效性的思政教育“微产品”,做活“微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实效;举办四届陈毅诗词朗诵、征文比赛和六届红色主题电影周,形成校园文化红色主题活动品牌。

三年来,学院组建思政教师宣讲团,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全校23个二级党组织、周边企业及地区进行了16个专题、33次党史学习教育宣讲,覆盖3000余人次;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的学生达3000余人次,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等1000余人次,学院教师指导的“筑梦先锋”实践团获批“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国家重点团队;学院指导的学生项目,在“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以及“大学生讲思政课”等比赛中,获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互联网+”比赛等省级及以上项目奖项10余项,指导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余项。

“马院姓马、在马言马”。在“十四五”发展的新征程上,学院将牢记教育初心,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奋斗。

https://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220929/2821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