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O,必博娱乐

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
陈毅

中国共产党成都工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党委工作报告

【时间:2019年02月21日 15:22】 【栏目:学校领导讲话 【来源:成工院管理员—宣传部】 【编审:党委宣传部】

坚持立德树人 坚持内涵发展

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

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成都工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8.10.20)

李劲松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成都工业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学校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加快建设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关键时期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及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敦本务实、攻坚克难的精神面貌和舍我其谁、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办学、内涵发展、质量为要,坚定信念,团结一致,为尽快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而努力奋斗。

我校前身始建于1913年,105年来,学校从未间断过办学。尤其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全体师生员工始终秉持“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校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学校目前已经建设成为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这是我校百年来不懈办学的历史成就,更是在我党坚强领导下学校取得的事业辉煌。如今,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高等教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我们一定要继续秉承学校优良传统,勇敢地肩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围绕新时代新要求、新时期新任务,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尽早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

一、学校六年来的工作和成绩

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建立了成都工业学院。2014年,成都工业学院党委领导班子正式组建。学校升本后的六年,是我们在党的领导下统一本科办学思想和意志的六年,是我们在新建本科办学道路上奋勇前进的六年,是我们在各种困难中开拓进取、抢抓机遇、取得向应用型本科大学转型升级长足进步的六年。

成都工业学院组建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事求是,转型发展,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升本以来,学校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加强了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强化了党的舆论引导,加强和规范了党内政治生活、严格党内监督,推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巩固了学校建设发展的良好政治生态,浓厚了全校积极向上、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氛围,有力地激发了全校上下团结奋进、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开展落实。学校在传承优秀历史的基础上,现已基本形成了三个重点、一个模式、一种机制、两种精神“3112”应用型办学特色,即聚焦了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和行业需求的“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的三个应用型学科专业重点面向领域,形成了以“产教五融合”为特征的一个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厅委共建”一种应用型本科院校新机制,提炼了“成工精神”百年办学传统和“陈毅精神”红色文化基因两种精神,治理水平、综合实力、社会影响力明显提高。

(一)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保障有力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坚决落实党委主体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地生根。学校党委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始终贯彻执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完善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各部门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坚持了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了校长依法行使职权。班子成员严格按照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校务会议事规则进行决策,重大事项提交会议集体决定,始终坚持学校建设重要发展理念、改革发展思路和重大问题解决方案交流沟通机制,既坚持原则又和谐团结,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六年来,先后召开了160余次党委常委会,集中讨论决策学校改革发展以及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认真谋划学校科学发展。

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坚持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结合学习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全国和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顺利完成了省委专项巡视及整改落实工作,进一步锤炼了班子勇于开拓、敢于改革、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意志,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班子整体领导能力和素质明显提高,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水平和依法治校能力不断提升。

2014年,学校领导班子正式组建后,对原有的48个教学科研单位和职能部门开展了扎实、广泛调研,在全面深入分析学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普通高等学校编制管理规程》,理顺了管理关系和职能职责,重新设置了学校党政机构,规范了学科专业设置,优化布局了校内教学科研单位,调整了全校教研室与实验室。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要求,完成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的中层干部选拔配备工作,77名原成都电子高专的中层干部通过民主推荐考察被提拔任用,完成97名处级领导干部调整选任,完成33名处级干部选拔;建立了学校后备干部库,完成了科级岗位设置和60名科级领导干部拟聘人选的选拔推荐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崇廉尚实、干事创业、政治过硬的干部队伍。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堡垒作用,坚持把能否促进学校发展作为抓好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全校共设立19个党总支(含直属党支部),建有教工党支部35个,学生党支部27个。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五创五带头”为载体,建设党员示范岗83个、示范团队15个、示范单位10个。2012年以来共发展党员2482人。全校现有党员1538人,其中教工党员(含离退休党员)724人,学生党员814人。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组织遴选干部参加培训学习204人次,举办校内干部培训8期,培训人数730余人次;举办学生和教工预备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10期,培训人数6705人次。党委常委会经常性研究或部署党建工作,组织召开70余次党委中心组学习会。制定了《BBO,必博娱乐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推进学校党的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完成学校综合改革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政工作的思想引领和基本遵循。以大型活动为载体,唱响爱国爱校主旋律,打造了以“成工精神”“陈毅精神”为代表的成工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实施“全员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设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推进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强化阵地管理,在各种维稳重大活动和事件中经受住了检验。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完成全校所有班级易班建设工作。学生社团活动蓬勃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完善了学生党建指导中心组织机构,建立了各院系党员服务站,实现党建工作班级、宿舍全覆盖,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将学风建设与校院(系)二级管理改革紧密结合,积极发挥二级院(系)的主导作用。广大师生的思想主流积极健康,意识形态领域主流向上向好。

学校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层层夯实管党治党责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强化“一岗双责”,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以钉钉子精神纠“四风”,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纪律规矩意识明显增强。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抓好省委巡视、省纪委调研督查和“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落实,进一步提高了政治站位,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积极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增强,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加强,团结和谐、风清气正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

(二)现代大学内部治理框架基本形成

学校以建设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坚持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依法治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了《成都工业学院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和《成都工业学院校务会议事规则》及其补充细则,确保党委对学校的思想政治领导权、重大问题和事项的决策权、重大决议执行情况的监督权,确保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行政管理职权。建立健全了校院两级学术体系,大力推进教授治学,充分发挥各级各学术组织在学科专业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以及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先后召开了成都工业学院第一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次及第二次会议,听取、审议和讨论学校重大改革和重大问题,积极发挥了各群团组织的民主管理与监督作用。邀请了行业企业参与部分教学制度的修订,丰富了社会参与办学的形式。制定了140余项制度性文件,完善了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和各种办事程序,形成了以《成都工业学院章程》为核心的较为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建立了依法自主办学的根本依据,理顺了工作运行机制流程,推进了依法治校。2017年,学校获批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三)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和建设顶层设计初步完成

学校通过制定《成都工业学院章程》明确了秉承“实业兴国”的建校宗旨、弘扬“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坚持“卓越创新”的价值追求、倡导“敬业乐群”的人文情怀,以质量和特色为立校之本,立足成都、服务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依托行业优势,以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素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基层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致力于建设一所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通过出台《成都工业学院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制定了实现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合格本科学校、实现特色发展、办应用型大学目标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通过编制《成都工业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及分规划,明确了学校全面向应用型本科转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在区域和行业有相当优势、社会上有相当影响力的特色鲜明的本科学校的发展策略。

(四)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初步构建

学校先后开展了两轮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大讨论,牢固树立了广大教职员工本科学校责任意识。全面加强本科教学基础建设,出台了《成都工业学院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等62项本科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管理。围绕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成了以“应用型”为突出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布局调整,逐渐形成了“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三个重点面向学科专业领域。专科教育逐步收缩,本科教育稳定发展,本科专业占比61.36%,本科生占比86.22%,初步形成了以本科为主体、应用型为特色的办学格局。本科新生总报到率逐年上涨,连续三年平均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为95.76%。学校制定了对接地方(行业产业)需求、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实施了以“产教五融合”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6年5月,学校顺利通过四川省学位委员会专家组实地考察评审并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五)人事制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稳步推进

学校积极推行薪酬体系、聘任机制、招聘机制及考核机制等人事制度改革,完成了升本后首次岗位设置及聘用,实施了《绩效分配制度改革暂行办法》,逐步理顺了各类人员收入分配关系,试行了校内各部门和单位统筹二次分配,释放了二级院(系)活力。加大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六年来,引进博士和副高及以上人员122名,引进的博士数量超过学校过去10年间引进和培养的博士人数总和,引进后学校教职工中博士达125人,占专任教师的20%左右。开展了“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现有137位具有行业背景或具有工程背景教师,长期聘请大中型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任兼职教师,“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近达30%。积极开展国内各类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实现了人才引进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特色明显,形成了一支水平日益提高、结构日益合理、充满创新活力、基本满足本科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具有良好发展趋势的教师队伍。

(六)本科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明显改善

学校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环境。目前学校总占地面积1045.58亩,校舍总面积39.4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从2012年的18.41万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22.19万平方米。新校区校园总体布局合理,各项配套功能不断完善,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校园绿树成荫,被授予四川省“园林式校园”称号。百年吟诗碑、九洲湖等景观和陈毅纪念园、校史展览馆、模具科技馆、机械博物馆等场馆,人文特质浓郁、场馆各具特色,体现了学校深厚的百年历史文化底蕴。学校教学科研设备总值从2012年的8924.38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3974.73万元,生均10864.79元。固定资产由5.36亿元增加到7.48亿元。学校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基本完善,目前校内建有50个实验室,其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实践教学效果良好。学校图书馆纸质适用图书总量从2012年的87万册增加到现在的近113万册,藏书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满足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学习需要。

(七)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取得突破

升本后,学校先后被四川省列入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首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首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高校,同时是国家“十三五”地方高校转型示范工程(产教融合规划项目)实施学校。学校探索实施了新建本科向应用型转变的“1121”转型发展路径,制定了7个方面28项任务。2017年,学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入选首批“四川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以“产教五融合”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得2018年度“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积极探索股权共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与富士康集团合作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实体运营机构“成工富创”。2018年,经四川省政府同意,教育厅与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签订共建成都工业学院协议,建立了“厅委共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新机制,有望形成全国产教融合理论的四川实践样本。

(八)对外开放与交流融合充满活力

学校逐步建立了开放办学的机制和平台,不断拓展国内联合和国际合作。学校以联合富士康科技集团(成都)共建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等为标志,就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资源共享等加深了与政府、行业企业以及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提升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学校实施“海外学者讲学支持及合作科研计划”,选派了近200名师生远赴国外进行交流和考察学习,设立“陈毅游学奖学金学生海外研修计划”资助近300余名学生到国(境)外高校交流学习。校园国际化氛围日渐呈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工作与国际接轨不断推进。学校通过《校友》会刊及网络等各类平台,把握校庆周、毕业典礼等契机联络校友,建立了班级、年级、院系、学校四级校友联络工作体系,开启了校友与学校相互支持、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学校学历继续教育规模稳步扩大,非学历继续教育层次不断提升,举办多个国家级、省级高级研修班,实施了京东方科技集团、阿坝县干部递进班等多个培训项目,先后获批“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优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成都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培训平台,学校社会声誉得到有效提升,学校在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

总结学校升本以来尤其是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最重要的是做到了六个坚持。

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带头作用,坚决承担从严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这是学校发展的最大优势和保证。

坚持依法治校,始终将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据此深化学校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推动学校完成新时期建设目标,这是学校发展的基本方略和保障。

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发展必须改革、改革需要创新、创新驱动和引领发展,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坚持人才强校,坚定不移地实行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的人才强校发展战略,努力实现队伍建设与学校发展的协调统一,这是学校发展的根本道路和基石。

坚持内涵建设,坚持学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学校发展的基本理念和主线。

坚持开放办学,充分认识开放是现代大学的重要特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趋势,通过开放实现办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这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助力。

六年来,我们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注重顶层谋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用改革来解决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取得了多项阶段性的标志成果和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实现学校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这里,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同志们!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

师资队伍转型发展尚未完成。与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够落地,师资力量专业分布不均,高层次人才数量与发展需求相比相对不足,省内外高校毕业师资学缘结构不够均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存在短板。

教学管理整体精细化程度不高。部分教学管理制度落实不够到位,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系不够优化,当前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手段不能很好地支撑教学制度的执行与监控,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作用有限。

质量保障体系有待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制度体系系统性不够,尚未实现教学环节全覆盖,且二级院系结合自身学科专业实际执行刚性不足。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范围不够全面,教学质量监控反馈信息的运用不够充分。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环节亟待深化。尚未广泛调动合作企业协同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科研、就业、教师工程实践等方面的协同功能未被深度挖掘,基地综合效用不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性作用发挥不充分。

互联网时代的学风建设面临新课题。部分学生仍然表现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定位模糊、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业指导还不深入。学生思想不稳定,自律性、主动性较差,辅导员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升。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尚待提升,足以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成果还比较缺乏,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结合度、科技成果转化度不高,学校教师科技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还有待提升。

身处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下更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花更大工夫补齐这些短板。

二、乘势而上,未来五年学校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当前,学校面临国家发展进入新方位、省域发展构建新格局高教发展提出新要求本科办学有了新任务的崭新形势,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过去六年,学校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治理框架,初步形成了以本科为主的办学格局,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和人才培养初见成效。未来五年,是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内涵建设、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是深入实施应用型大学发展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开放国际发展战略,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将接受教育部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合格评估,学校升级转型后的建设工作将面临严峻考验。

同志们!作为高等教育战线的一员,我们必须牢记: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最大的民生!我们要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勇气,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激情,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境界,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继续凝心聚力、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的发展需求,直面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坚持“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力争通过五年的时间,以学校“厅委共建”体制创新取得系列成效、协同育人模式形成长效机制、基本具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条件、进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等为标志,在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进一步筑牢我校在产业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彰显我校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学校建设成为四川省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为最终顺利实现“三步走”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未来五年学校的主要任务

(一)努力建设以提高治理能力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这是推进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引擎。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和现代法治理念,强化章程在大学治理中的根本地位,推进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的有效性,推动依法治校。形成系统全面的学校微观管理制度体系,增强管理规范性,促进学校内部治理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充分发挥学校学术委员会和二级院(系)教授委员会的学术权力效力,推进教授治学。进一步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的作用,强化民主管理。建立完善学校理事会、校友会工作机制,推进社会参与办学。

(二)不断强化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的教学基础。这是全面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根基。坚持以本为本,以巩固教学中心地位为出发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重点,以全面规范本科教学各环节为抓手,以教学管理制度为保障,以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为依托,以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为动力,深化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二级院(系)办学主体地位,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模式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教材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多元化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三)积极丰富以产教融合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

系。这是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面向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三个重点学科专业领域,继续建设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应用特色和国际背景、有效对接区域重点发展产业集群的以工学为主的学科专业体系,逐步建成一批应用型示范专业,基本确定符合应用型大学定位的学科和专业结构整体布局。深入实施“厅委共建”,全面实践以“产教五融合”为特征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全方位、全过程深层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较高,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保持省内先进水平。

(四)大力推进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和实践基地建设。依照“大实践观”的思路促进实践教学体系中基础实验、专业实践、创新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继续加强实验室基础建设和规范管理,加大公共实验室的投入,不断改善实验条件。打造有地区影响力的产教融合实验中心,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突破,探索更加高效的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机制。构建校本特色和优势实验教学平台。加强对外合作,扩充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实验课程质量。探索自主式开放型实验新模式,提高实验教学总体效果。

(五)持续提升以“双师双能”为目标的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注重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双重发展,以教学、科研骨干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更加灵活多元的用人机制为关键,以行业企业参与完善教师聘用和考核评价新机制为途径,以匹配应用型本科办学要求为目标,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和专业带头人培养,形成拔尖人才队伍。构建并完善校企合作、互通互融、专兼结合的师资培育培训机制,促进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强化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调整和提升青年教师知识结构与综合能力。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

(六)致力增强以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追求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聚焦学校学科专业建设、学校服务社会能力提升和应用型科研和学术体系建设,改进科研资源分配模式,改革校级基金支持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建立科研水平评价新制度。构建一批产教融合科研平台,支持组建一批学校重点学科领域有基础、有潜力,研究方向明确、水平领先的应用型创新科研团队,吸引和造就一批科研领军人才,承担一批面向产业、企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大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七)不断激发以二级院(系)自主管理为根本的改革创新活力。强化二级院(系)人才培养主体责任,以资源配置方式和分配制度改革为导向,激发二级院(系)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实施校院(系)两级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二级院(系)民主决策机制、学术运行机制和院(系)务公开机制健全的内部管理模式。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着力完善以教授委员会、二级教代会为主要形式的教授治学与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以教研室建设为重点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制度,建立健全二级院(系)教学自主督导制度,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八)加快构建以提质增效为内容的开放办学大格局。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资源,强化国内合作,探索国际协同创新。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背景,加大与国(境)内外高水平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合作,拓展BBO,必博娱乐国际交流合作途径。以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方式,建立顺畅的校地合作运行机制。用好“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全国部分理工类地方本科院校联盟、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等校际交流平台。力争在应用型教育国际国内合作、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合作及师生交流互访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使学校成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九)积极提升以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为宗旨的软实力与硬环境。积极营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建设格调健康向上、内容丰富多彩、文化底蕴深厚和特色鲜明突出的校园文化。继续加强图书、档案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期刊服务科学研究功能。开展分层分类就业指导,提升就业水平。推进依法治校,强化内控管理及建设,多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服务基层教学和办公需求。提升后勤保障能力,有序推进校办企业向资产运营和高科技行业转型,推进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切实维护学校和谐安全稳定,着力改善民生,提升师生改革获得感与满意度。

四、从严治党,扎实推进党的建设,确保学校实现跨越发展

未来五年,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使每位党员永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为学校的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政治保障,使党成为推动学校事业健康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加强思想建设,提升学校全体党员政治素质。未来五年,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执行《严守政治纪律严明政治规矩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十项规定》,深化“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学校和二级单位党委中心组学习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推进全体党员干部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注重学习实效。坚持学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基层单位、开办领导干部读书班,定期开展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培训,巩固拓展“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等教育实践成果,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全校党员干部始终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全校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把握全局、驾驭大局、统筹协调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坚定全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

(二)加强队伍建设,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未来五年,我们将把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党建的关键、根本性问题来抓。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严格遵守中央和省委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程序和规定,严格干部人事纪律,从严选拔、任用和管好干部队伍,保持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省委“五个办法”要求,逐步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后备干部培养机制,加大培养、选拔和推荐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健全领导干部正常退出机制。注重培养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关心爱护基层干部,创新干部培训内容及方式,促进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建成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提高学校办学治校能力。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教育事业的组织基础。未来五年,我们将牢记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承载的重要使命,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要求,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力量,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目标,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机制。进一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加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重点抓好教师党支部建设工作,做好基层党员队伍建设,引导广大党员群众围绕学校的中心开展工作,构建生机勃勃的基层党组织工作态势。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贯彻和发扬党内民主。未来五年,我们要充分认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重要基础,积极贯彻《BBO,必博娱乐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坚持党内民主各项制度,发挥党委全委会的决策作用。坚持召开各级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坚持学校党委委员参加分管和联系单位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的教育培养,支持民主党派积极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认真落实教代会各项职权,加强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校(院)务公开。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党内民主质量,团结党外代表人士,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未来五年,我们要认真贯彻全国及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坚持课堂育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加强“一个核心、三个平台、两条途径”教育模式内涵建设,打造学校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强化宣传思想阵地管理,发挥好新媒体的作用。用好学校资源,让“成工精神”和“陈毅精神”照亮第二课堂。以格调健康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用新媒体技术与大数据优势吸引学生。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促进学校和谐稳定。

(六)坚持改进工作作风,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未来五年,我们将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实践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作风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内监督,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以“责任和监督”为核心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格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践行“一岗双责”。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健全“三重一大”的决策和运行监督机制,推动监督检查问责。制定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审批、审查流程公开,接受师生监督。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建立健全符合学校校情的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增强监督意识,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开展廉政文化宣传,浓厚我校党员干部思廉倡廉行廉氛围,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我们为学校的进步倍感自豪,展望未来,我们对学校的前景充满信心。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以通过合格评估为标志,建成在区域和行业有一定优势、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合格本科学校;2030年,以学校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四川实践样本、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为标志,建成省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学校;2050年,将学校建成为一所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

同志们!今后五年是实现学校“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攻坚阶段。我们深感使命神圣而道路艰辛。我们要在新一届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全面实现本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为强大动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依靠和团结全校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振奋精神,增强勇气,激发激情,团结进取,扎实工作,锐意创新,为早日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等学校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注释:

1.“产教五融合”为特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实践中,将“培养规格与行业标准、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教学场所与真实工厂、教师队伍与工程师队伍”五方面进行融合。

2.“厅委共建”:2018年5月9日,经四川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与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签订共建成都工业学院协议,作为工业主管部门的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由此对学校的产教融合机制形成、专业集群建设、平台搭建、队伍建设和资源保障等实施具体指导与支持。根据省政府要求,学校将通过“‘厅委共建’实践,争取形成全国产教融合理论的四川实践样本”。

3.“成工精神”:以“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崇尚实践、追求卓越”为主要内涵。

4.“陈毅精神”:以“追求真理,坚定信念;忠心报国,勇于献身;胸怀坦荡,无私无畏”为重要内核。

5.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四个课程模块和必修课、选修课两类课程。

6.学校新建本科向应用型转变的“1121”转型发展路径:即坚定“根植地方,魂在应用”办学特色的一个观念转变,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一个突破”,“综合改革”和“产教融合”“两个抓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个聚焦”。

7.国家发展新方位: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8.省域发展新格局:2018年6月30日,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做出重大部署: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一干”即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充分发挥成都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多支”即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五区协同”就是要强化统筹,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含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市(州)之间协同发展。

9.高教发展新要求:2018年1月23日,全国教育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陈宝生工作报告指出“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中国教育进入新时代”。

10.本科办学新任务: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陈宝生讲话指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了“以本为本”“四个回归”。